米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全国免费预订热线

400-26031998

站内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器械知识

当前位置: 米博体育 > 器械知识

米博体育平台下载安装医学类科普知识范文

2024-06-10 20:33:44

  米博体育平台下载安装医学类科普知识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类科普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中国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由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日益增多。对于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普通百姓来说,阅读医学普及图书是获得医学常识、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人们对医学普及图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大量防病保健类的书籍应运而生,同时全国还有数百种普及性杂志及数千种报纸,每月每日都刊载数以千计的健康类科普文章,使医学普及图书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部分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

  然而,医学普及图书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医学普及图书中鱼龙混杂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质量不高,甚至低劣的图书充斥其中。这些书中的某些论述或缺乏科学依据,或危言耸听,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还有的图书介绍一些中医的“偏方”“秘方”,没有以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医学,而是利用人们对预防保健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无限夸大“偏方”“秘方”的功效和作用。这些伪科学图书的最大“功效”就是谋财害命。

  第一,社会各界重视医学普及图书。医学普及图书是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载体,内容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其质量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应该鼓励更多的医务人员,特别是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学“大家”“名家”拿起笔来,撰写高质量的医学普及类文章和著作。同时有关政府部门或社团组织要建立监管体系,对医学普及图书定期组织评比,把群众的评比与专家的评估结合起来,再将评估结论反馈给主管部门,坚持奖优罚劣。特别要加大对出版、发行低劣医学普及图书机构的惩罚力度。

  第二,出版单位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出版单位是精神食粮的重要生产者,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传播者。要以对医学科学尊重的态度,对人民健康和生命负责的态度,传播和普及医学科学知识。严把质量关,出版高水平的医学普及图书,这是出版单位尤其是专业出版单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第三,建立过硬的专业作者和编辑队伍。组织一批有社会责任心,有医学背景,特别是临床经验丰富,热爱科普工作,并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的医学专业人士,撰写和编辑医学普及图书,这是保证出版高质量医学普及图书的重要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对作者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医学普及图书的写作能力。

  第四,在提高图书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建立评价机制和图书审稿机制,从初稿审阅到编辑、校对,对每一个环节都有清晰、明确的职责要求。二是注重形式创新。目前,我国医学普及图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写作模式,一些医学专业人士在撰写普及文章或著作时,基本上还是遵循医学论文或专著的写作方式,文章往往是从病因、病理、症状、治疗、预防等方面一一道来,著作以篇章节列题,不具有医学普及图书的特点,也缺乏新意。因此,必须考虑普通大众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不断创新写作模式,这将直接影响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三是注重医学普及图书的特点。科学性是医学普及传播的基准,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要注意突出科普图书的特点:通俗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让群众懂得防病、保健的知识,还要在实际生活中用得上,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养成良好的保健养生习惯。

  第五,不断提高读者的选择能力。一是关注出版单位。指导读者最好选择专业出版单位出版的医学普及图书。二是关注作者的医学背景。读者选书时要看看该书的作者简介,看看作者是否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否发表过相关的论文或出版过相关的书籍。最好是临床工作者,或长期从事保健工作的人员,这样的作者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他们了解读者的疑惑和需求,他们撰写的科普图书一般可读性、实用性会比较强。三是关注内容是否通俗。有的医学普及图书堆砌了许多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让人读后不知所云。读者应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真实可行地提供医学常识、预防保健知识的图书。四是读者阅读医学普及图书后,有何体会、感受,或采用了专家推荐方法后效果怎样,这些读后体会是评论医学普及图书的一个参考。广大读者尤其要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最新鲜和有效的相关资讯,在选择同类别的医学普及图书前,可到相关论坛或有影响力的读书社区搜索关于该类书籍的信息和评价,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甄别判断。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从院前需急救病人的年龄分布来看,14~35岁为主要救治人群,说明学生发生意外事故较多。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口密集区,火灾、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但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可以减少伤亡。大量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区都对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但没有关于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意愿的调查分析资料。因此,为了解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急救知识的意愿,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旨在探讨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的意义与方法,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依据。

  1.1调查对象随机抽取兰州4所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400名,其中2所医学院校,2所非医学院校,每所学校各抽100名学生。性别:男生244名(医学院校123名、非医学院校121名),女生156名(医学院校83名、非医学院校73名)。年龄:19~25岁。调查时间为2008年11月19~20日。

  1.2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和问卷调查法。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0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359份,回收有效率为97%。

  1.3调查内容包括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救护常识(常见生活急症和灾难急症)及技能(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的知晓情况、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的措施、是否参加过急救知识的培训、急救知识获取途径、对急救知识的学习意愿、学习急救知识的最佳阶段等方面。

  1.4统计分析采用Excel录入数据和制图,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进行两个率的比较,取a=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1.3遇到急症时采取的措施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打急救电线%),呼叫家人或邻居(22.65%),紧急赶往医院或诊所(18.78%),不知所措(2.76%);非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打急救电线%),呼叫家人或邻居(28.9%),紧急赶往医院或诊所(25.84%),自行处理(23.03%),不知所措(3.37%)。

  2.1.4救护常识及技能的获得途径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报刊、书籍(54.70%),电视、广播等媒体(34.25%),面授或电教授课(24.86%),网络(18.78%),亲朋好友(17.13%);非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报刊、书籍(72.47%),电视、广播等媒体(61.24%),亲朋好友(34.27%),网络(30.9%),面授或电教授课(6.74%)。

  2.2.1是否参加过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培训‘被调查的359名学生中,只有54人(15.04%)参加过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培训,其中医学院校有17.68%(32/181)、非医学院校有12.36%(22/178)的学生参加过培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88,P=0.159),见表2。

  2.2.2对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学习意愿在关于是否愿意学习救护常识和接受急救技能培训方面,96.66%(347/359)的学生表示愿意学习救护常识和接受急救技能培训,其中医学类学生有94.48%(171/181)的学生表示愿意,非医学类学生有98.88%(176/178)的学生愿意学习。

  2.2.3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最佳阶段被调查的359名学生认为,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最佳阶段为小学,其次为中学、幼儿园、大学,没有学生认为工作以后学习急救知识较好。

  3.1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较薄弱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医学院校还是非医学院校的学生,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的,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呼救或寻求他人的帮助,医学院校只有28.18%的人会去自行处理,非医学类院校也只有23.03%。这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普遍偏低,依赖性强,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想到的只是求救而不是自救。

  3.2大学生获取救护常识的途径单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类院校和非医学类院校学生救护常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部分的医学专业知识,因而掌握了部分的救护常识及技能,而非医学类院校学生则缺乏学习环境、氛围和途径。当前大学生仅有的救护常识及技能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报刊和书籍自学、或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和学校设置的相关医学课程中获取的,调查中有58%的学生建议学校应通过选修课向学生传授救护常识及技能,24%的人认为采用必修课的形式,18%的人认为应采用电教、讲座、网络米博体育的最新登录网站、知识竞赛等多元化的形式。因此相关部门,如学校、社会等应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大学生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非医学类院校的救护知识普及更应引起重视。有文献报道,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教育成本低,效果好。上海市急救中心已与部分高校合作,将急救知识和技巧正式列入大学选修课,已有成功的经验。

  本次调查选取山西医科大学2007级本科全日制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I临床、护理、VI腔、、药学、影像、儿科、预防和法医九个专业共500人。

  使用自制的与医学生知识结构相关的内容的问卷。问卷设计经课题组认真讨论并参考以往相关研究后修改形成j。为了最广泛的体现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各系选取三分之一的同学接受调查。调查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9份,有效问卷479份,回收率97.8%,有效率95.8%。问卷一共设计了15个问题,大致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调查显示,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有60.6%,无所谓的占17.5%,不感兴趣的有18.3%,厌恶的占3.2%。这表明多数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在调查医学生用于学习专业课花费的时间和掌握程度上,42.9%的学生花去课内外大部分时间,34.3%的学生是在课内学习专业课;75.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基本掌握,6.2%的学生认为自己很熟悉专业知识。这表明作为医学生要想全面掌握专业知识需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负担偏重。

  在调查中有90%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其中53.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狭窄。在医学、文史、理化、其他娱乐类这四方面知识中,认为缺乏文史知识的占42.1%,缺乏医学知识的占30.1%。而在最喜欢的五类读物(文史类、经济类、艺术类、时政军事类、科普类)中,选择文史类的也高达37.9%。可见,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状况普遍不够满意。由于绝大多数医学生在中学阶段是理科生,所以文史知识相对贫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55%的医学生认为应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最希望开设的选修课中,有57.6%的医学生选择了希望开设实用技能类的选修课。可见,医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获取,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70.8%的学生偶尔去图书馆,6.8%的学生从不去图书馆。74.2%的学生偶尔去听学校开办的讲座,20%的学生从来都不听。这表明医学生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愿望缺乏有效途径加以解决,制约了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在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方面,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环境均呈现科学发展不足的特征,亟待改变。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思想下进入高校的医学生很难从原有的学习方式中扭转过来,追求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53.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知识面狭窄。这种现象制约了医学生的发展,对其今后成为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也极为不利。此外,医学生除了知识面窄,还表现出思维定势,缺乏创新意识。医学生接触的知识大多为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育下,极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呆板、固执成为普遍现象。

  医学生在对待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系上,存在着重专业知识轻其他知识的倾向,尤其是人文知识更显匮乏。从调查结果可知,76.8%的医学生对待专业课学习的态度都非常端正,花费时间较多,且专业课掌握程度较高,75.7%的医学生能够达到基本掌握。但与此同时,41.8%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文史知识,79.5%的医学生认为专业技术与人文素质同等重要。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对专业教育重视有余,而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然而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无论是医疗实践还是社会发展,都要求医学教育是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与职业道德的养成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存在的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就是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偏低的典型表现。

  目前,我国多数医科院校比较重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有所忽视。在具体安排中,用于实践的时间短、次数少,实习计划往往因某些客观原因难以真正落实。加之有些教师重理论、书本,轻实践、实习,不注重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往往使实践、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据统计现在大学生90%的知识在毕业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得不到有效应用,这其中虽有自然陈旧老化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所致。从本次调查结果发现,56.6%的医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并且276人选择实用技能技巧类的选修科目,这也充分说明了医科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的缺乏,需求较大。

  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各医学院校不懈努力,相继开设部分非专业的选修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高校扩招后,限于师资的数量、结构、专业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条件和设备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很难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往往根据教师而非需要而开课。这样不仅降低了选修课在医学生心中的地位,造成医学生敷衍了事的学习,而且起不到推动医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生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低,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同学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网络,仅有22%的医学生经常去图书馆,只有5.8%的医学生经常听学校的讲座,竟有20%的医学生从不听学校组织的讲座。可见,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非常单一,对现有可用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培养也由单纯的专业培养转向以专业为主导、以相关自然学科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必须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卫生管理能力等J。的相应的医学院校就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设置医学生培养方案,优化医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医学生素质。

  医学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医学模式转型,将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医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调整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类课程的种类和学时数,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渗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山西医科大学各医学本科专业在必修课上开设的非医学课程只有4门思政课和英语、体育、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在选修课上非医类课程每学期均在10—15门,其中人文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不足50%。可见,医学院校应该加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促进文理知识的渗透,创设多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使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更高层次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性学科。医学生只有在学校阶段动手实践、充分锻炼,才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顺利适应岗位需要,尽快成为业务骨干。学校不仅要加大医学生专业实习的比重,为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条件,而且应该利用各种条件促进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他们了解社会,学会沟通,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J。只有理论和实践实现有机统一,医学生的学习才会卓有成效,医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从而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院校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普遍面积小、建筑老,加上长期以来沉重的专业学习负担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多数学校在校园的文化氛围,尤其是人文氛围方面有所忽视,普遍呈现活力不足、气氛沉闷、思想单一的状况。这不利于医学生培养开阔的视野、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医学院校应该大力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通过校园装饰的表现、校BasicMedicalEducation,Jan.2012,Vo1.14No.1园道路的命名、校园雕塑的展示,以及建立医学人物事迹陈列馆、医学博物馆、医学史长廊等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高校充分发挥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博物馆是集中反映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历史的殿堂,是闪烁着智慧的奇妙的知识世界,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是人类接受终身教育的大学堂,博物馆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场所。我国现有博物馆2000多所,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约占70%。高等院校设立的博物馆大约有300多所。21世纪初是我国高校兴建、扩建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数字博物馆和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等18所有特色的大学数字博物馆。2012年5月,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大学建立博物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泰山医学院在创办医学影像专业几十年的基础上,创建医学影像博物馆,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同时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有效教育效果。

  医学影像博物馆明确功能定位,对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教育功能是大学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博物馆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欧美的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博物馆。大学建立博物馆主要是发挥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高校博物馆内收藏有大批和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物、标本,这些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比教科书上的文字图片更直观、更具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很好的弥补课堂教学的空洞和抽象,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指出,把教育列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并专列《博物馆社会服务》章节,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高校博物馆服务于教育教学科研,现在出现了新的特点:大学博物馆由学生实习、科研、教学服务,向学生教育教学转变,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博物馆利用自身场所、教育资源等优势,开发有关启发学生科学思维、科技创新,动手、动脑项目,大学博物馆从传统教学辅助,向教育教学延伸,发挥教育功能。泰山医学院根据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性质,借鉴国内外大学博物馆功能定位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以教育功能为主,把医学影像博物馆建成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科普教育的大课堂,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放射学院经过多年来的筹备和藏品收集,于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到目前已有十多年时间。医学影像博物馆由泰山医学院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共同建设,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2000m2,2013年学校对对医学影像博物馆进行修缮。目前,展品主要有国产第一代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第一代颅CT扫描成像装置,第二代全身CT扫描装置,各种类型、不同时代X线摄影设备、X线透视设备以及e形臂X线成像装置,早期机械式B型超声等成套设备80多套。博物馆陈列有各种类型代表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主要有X线球管、影像增强器、影像探测器和操作台等部件500多套件。馆内有介绍X线发现一百多年来,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史的展板300多件。有北京万东、山东新华等公司捐赠的各种设备。有各类早期期刊、专业图书、专家论著和捐书等,博物馆现有与医学影像有关的藏书和期刊20000多册。医学影像博物馆分为5个展区:医学影像成像设备整机展区;成像设备零部件展区;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国际国内专家生平事迹、著作、文献展区;国际国内著名医学影像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展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史料室。医学影像博物馆配有专职工作人员,聘请教师任兼职管理人员,聘请学生担任讲解员,博物馆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博物馆建设,近期建设多媒体展示厅,医学影像博物馆逐步建成高层次数字化博物馆。医学影像博物馆先后被山东省科协批准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10月被中国科协授予“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泰山医学院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明确定位教育功能,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过去,我们是革病原微生物的命,今天我们要革自己的命。为什么这样说呢?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现代病。它们在我国城乡均排在死因的前几位,而且占到总死因的2/3到3/4。这些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对人民大众的威胁是一死三残,医无良方。但是,这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专家论证指出,只要做到“不吸烟,饮酒不过量,平衡膳食,锻炼身体”,现代人的死亡数量可减少一半,平均期望寿命可多活10年。所以第二次卫生是要向自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开刀。要改变成千上百万人的不良习惯,需要拿出“移风易俗,改造世界”的气魄,“”才能成功。这也是新时期我们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工作的起点。

  医学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传播医学科学精神,而医学科学精神的实质是医学科学的规律。在卫生防病、医疗保健、医学教育、卫生管理以至科学研究等卫生工作中,科学普及和健康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工作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是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捷径。让群众理解和参与的程度是这些工作成败的关键。要使全社会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被科学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原理,旗帜鲜明地反对迷信、愚昧和伪科学。要对打着“科学”招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经济等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行为,坚决给予揭露。

  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是医学科普的主要力量,应视宣讲医学知识为自己的天职。因为你们对自己的专业和相关领域比较熟悉和精通,能够抓住要点和关键内容进行宣讲,使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北京首钢预防保健工作的成功经验受到世界卫生组织表彰,并向全世界推广。在1969~1971年,首钢职工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为8%~12%,年发病率为1.2%,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134.4/10万,死亡率为93/10万。面对这一严重情况,他们一改单纯服用降血压药物的传统做法,而是深入车间、家庭 ,教育职工少吃盐,每人每天限盐在6克以内;全面劝阻吸烟,帮助职工合理进食,坚持锻炼,控制体重;对已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做到系统管理,健康指导。这样坚持了20年,到1990年,首钢职工高血压病的年发病率降为0.65%,几乎下降了一半。人均血压水平并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反而略有下降。脑卒中标化死亡率下降了40%~50%。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上升的同时,首钢20万人群的脑血管发病率却在明显下降。

  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录像片、书籍等,在医学科普宣传中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人民大众影响很大。医学科普要讲医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要百花齐放,要经常评比表彰,使我国医学科普创作在新的地平线上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大好局面。

  我国从1979年引入“基本药物”的概念,多年来,国家设立基本药物制度,以“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目标,希望大部分人获得基本药物供应,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但目前仍然有大部分群众对“基本药物”概念及其制度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国家基本药物属于医保甲类报销药物的实际好处。这使国家基本药物及其制度由于群众知晓率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忽视基本药物生产、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医患关系等问题。而对于低年级医药学学生来说,国家基本药物相关知识是一种科学的、准确的专业医药知识储备,学习国家基本药物可以使他们更早地接触和培养对药物的认知和兴趣,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将来工作做一个准备基础。

  作为临床药学的学生,向广大群众以及低年级医药学学生普及医药知识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主的、公益的科普宣传药学服务。基于此,2014年国家基本药物科普宣传小组成立,小组主要是通过学校场地以图文并茂的板报、国家基本药物样品盒展览、药品临床应用知识互动、建设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站、基本药物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大众普及国家基本药物知识。旨在以全新且生动有趣的面孔,使大众更深入了解基本药物及其制度的重要含义和实用价值,减少因药物知识缺陷而发生的医患矛盾;也使在校医药学学生通过学习园地了解并掌握国家基本药物的相关知识和使用,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该学习园地中建设的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站还可为广大医药学人士提供了一个一站式搜索国家基本药物相关信息的平台。

  线下国家基本药物的宣传主要包括适用于在校医药学学生的校内板报宣传、国家基本药物实物及说明书展示、互动学习卡片以及适用于广大群众的校外社区板报宣传等。

  1.国家基本药物宣传板报。主要内容包括家基本药物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分类等方面。板报宣传的目的在于使大众和医药学学生对国家基本药物有初步的了解。这些板报不仅在校园的宣传栏有设置,本小组还尝试于一些社区的文化宣传栏义务宣传。

  2.国家基本药物及说明书展示。所展示的药物来自于本校附属医院药房(以展示药盒和说明书为主),多为常用药。药盒以及说明书的展示可以帮助医药学学生更深入了解和进一步接触国家基本药物,相比于相对枯燥的文字解说,直接展示药品相关实物更能使学生对药物印象深刻,有利于其对药物知识的学习。

  3.互动学习卡片。该学习卡片是一组包含病例、简单提问以及相应的病例分析的互动问答卡片。主要设置简单基础的医药学知识,以供低年级医药学学生参考学习。

  考虑到线下的科普宣传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于是本小组努力打造了线上(互联网)国家基本药物科普服务,主要包括建立科普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

  1.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http:///yaowukepu/)含有国家基本药物各个方面的知识,包括基药概况,基药西药,基药中成药,对症用药,基药互动,医药新闻,病例分析和健康导航等栏目。

  网站的主要特色有:(1)涵盖国家基本药物的全部基本信息,提供站内一站式药物处方集及其应用指南的搜索;(2)开设“基药互动”特色栏目,其中包括“趣味问答”和“百药趣谈”。前者主要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设问来让浏览者选择回答,学习医药知识,后者则可使网民以“听书”相似的形式来获知有趣的药物故事,以互动的方式,使药物知识科普被广大网友“喜闻乐见”;(3)本网站内的处方集将在不改变其原文的情况下,适当地添加有趣的功能、机制图片结合文字进行解说,改变其单调的文字阅读形式,使药物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为医药学学生学习基本药物提供一个新的形式。

  另外,对症用药、医药新闻、病例分析和健康导航等栏目也可发挥其各自的作用,使网友在获取国家基本药物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的医药卫生知识以及日常保健知识,也使网站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2.创建基本药物学习园地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主要功能在于适时推送国家基本药物相关知识,通过最普遍使用的社交平台推广国家基本药物,使国家基本药物融入生活,贴近大众。

  本小组在2014―2015年主要致力于线下宣传的工作,分别在学校药学院、学生生活区、居民社区文化宣传栏等地贴出国家基本药物宣传板报,以及派发国家基本药物的宣传小册子等。

  2015年底到现在,本小组致力于打造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站。通过努力,网站在今年4月份完成测试阶段后正式上线。现正处于完善阶段,下一阶段将会把网站推广出去。另外,基本药物学习园地微信公众号也日渐趋于成熟。2016年下半年,本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已具备的方法和途径上进一步扩大对国家基本药物的宣传。

  本小组将在继续进行贴板报和派发宣传小册子同时,在宣传资料上附上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的网址以及基本药物学习园地公众号的二维码,想深入了解基本药物的群众及学生可以去浏览网站和公众号。

  为了国家基本药物的进一步科普,与学校其他社团组织合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尤其是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志愿队、三下乡志愿队以及红十字会志愿队等。这些志愿队的志愿和本小组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与志愿队合作不但可以宣传国家基本药物相关知识,而且也使志愿服务多了一项内容,帮助大众,服务大众。

  作为医药学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也应该主动去传播医药知识,服务社会。医药学知识体系如此庞大,本小组便选择从这一以“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目标且医保能报销的对大众具有实际好处的国家基本药物的科普宣传出发,打造一个实用性强、专业性高、内涵丰富且生动有趣的信息化国家基本药物科普平台。

  然而我们的科普并不止步于国家基本药物的宣传,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努力,不断去试验我们宣传的方式和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更多的医药科普上去。在药物使用未完全合理、医患关系仍旧紧张的今天,让大众尤其是病人获得医药常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当今社会存在的医疗问题。作为临床药学的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我国医药科普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以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和大众。

  [1]张新平,王洪涛,唐青玉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回顾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25(9):28-31.

  [2]陈红均,王玲.新形势下关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4):52-54.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的灾难不断,1998年的大洪灾、印度洋海啸,2003年的SARS,2008年的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海地地震,今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等,无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无数例证表明,救援体系越发达,灾后死亡人数越少。医务人员是灾难发生时医学救援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发生重大灾难时,各地医院都要往灾区派出大批医护人员对灾难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因而医护人员对于灾难救援的认识程度及处理能力就极为重要。然而,我国医护人员对于灾难救援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笔者曾赴灾区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工作,过程中发现相当多参与救援的医疗工作者对地震、地震伤的特点缺乏了解,最具有说服力的案例莫过于遭受挤压伤的伤者历尽千辛万苦从废墟中解救出来后迅速死亡;另一事例是笔者当时所在的救援病房为传染科改建而成,该科的相当部分医生因为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无法参与到救援过程中,只能赋闲在家,可谓医疗资源的浪费。今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一部分医疗工作人员也参与到了所谓为防止核辐射损伤而抢购碘盐的浪潮中,表明其对灾难的知识非常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关教育造成的。以本校外科学教学为例,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全部是关于各种基础疾病的,灾难医学教育内容几乎为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医生及医学生队伍于灾难及灾难医学的认识严重不足,危急时刻,恐难高效开展救援,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缺失。

  为了解医学生对灾难医学的认识情况,在重庆医科大学校内做了《就灾难医学相关问题了解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为20道选择题,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1)对灾难的定义的认识;(2)灾难医学知识的来源;(3)常见灾难伤的紧急处理原则;(4)面临灾难时,医疗人员的自救与救助别人;(5)对检伤分类方法的认识。调查对象主要是进入临床阶段的高年级临床医学和儿科医学系学生,发出问卷700份,回收到637份。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对灾难的定义,仅有9.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清楚,90.2%表示不清楚或从未思考过;对于灾难的具体形式,78.5%认为灾难就是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否定交通事故、战争和恐怖事件等;对于灾难知识的来源,98.6%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来源于新闻、科普文章及相关纪录片,仅1.4%认为医学教育对自己的灾难知识有贡献。对于常见灾难伤的紧急处理原则,99.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或完全不知道,并归因于所接受的医学教育从未涉及。表明医学生对灾难医学认识水平严重不足,灾难医学教育明显缺位。在灾难救助过程中,被救人员与施救人员是同等重要的。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人的心理创伤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心理症状[3]。调查表明,有74.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灾难发生的当时不能够很好地调节自身状态,在接下来的3天内不能高效准确地进行本职工作,仅10.2%的被调查者可以在灾难发生后立刻投入到高效准确的本职工作中,剩余的15.2%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在3天到1周的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重新投入到高效准确的本职工作中。这就说明灾难对人们的心理打击是难以估计的,医护人员是灾难救援中的主要救助者,但医护人员也是人,并很可能同时是灾难的亲临者,如何能够让医护人员在灾难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调整好心理问题,投入到准确高效的救援工作(包括施救与自救)中是我国现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灾难医学教育中所应包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普及灾难教育,从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及自我调节,才能在灾难来临时有条不紊,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创伤的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现场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当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现场大批伤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检伤分类,将重伤员尽快从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然后再分别按照伤情的轻重,按照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4]。因此,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检伤分类”这一概念,调查发现,仅10%的被调查者能完全明白其定义及方法,23%的被调查者表示只听说过,不明白具体含义,而高达67%的被调查者连“检伤分类”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可见,在当前医学生的脑海里,灾难救援中的重要概念并未形成。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办学费用的巨大投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契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将来深入社会一线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通过科普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了解医学健康保健,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职业病等,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自身培养的双师素质教师或是从企业市场聘请的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共同特点就是拥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一流的科研技术操作水平,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丰富的经验。高职院校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科学研究是树立坚定的科学思想,通过自身掌握的科技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开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创业就业为主的科学研究。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包括对广大劳动者进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等,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文化传承,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承,但其主体或重心还是现代职业文化的传承、现代科技创新文化的传承。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进入高职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性。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场所,采取积极高效的教育措施,通过医学科普宣传,使这些将来深入工作一线的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会造成亚健康,以及预防职业病等,从而增强现代高职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主要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问卷和随机现场咨询结合的方式,总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到143份,回收率95.3%。从此次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对于接受医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微信和网络,占到74.82%,接受过医院的专业卫生保健宣传讲座的仅为17.46%;对慢性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常见疾病的预防了解群体比例为52.41%;对医学知识的科普建议,35.28%希望了解健康食疗保健,26.33%希望了解临床急救,5.16%希望了解两性生殖健康等。显示学生对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了解,有12.5%的学生认为是肢体接触传播,33.7%的认为是体液传播,认为同室居住、餐饮传播的也分别占到了24.3%和39.5%。根据调查统计的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的医学保健知识的现状如下:

  1.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不够成熟,价值观也处于形成阶段,当前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在其群体里蔓延,烟草酒精和网络虚拟世界的,很大程度地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亚健康的状态。烟草和酒精的毒害,长期熬夜打游戏的状态,暴饮暴食的习惯让例如心血管、颈椎病、慢性支气管炎、眼睛黄斑区病变等疾病趋于年轻化。

  2.由于向来国内对性知识教育持保守态度,大学生对性和生殖健康知识的了解比较少。有资料显示,大多数学生了解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这样获取的性知识往往缺乏科学性,甚至容易误导学生。高职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对青春期的性心理面临各种困惑,而往往学校对这方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等流于形式。

  3.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技能型人才,将来从事的行业主要在生产一线。例如电子商务类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主要为室内办公,长期在电脑前久坐容易导致肥胖和颈椎病等;烹饪类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环境要求持久站立,容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以及油烟熏染导致慢阻肺、支气管炎等疾病;建筑机械类专业将来从事操作类工作,条件艰苦,而且长时间出差饮食不规律,容易导致胃病、肌肉劳损等,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往往缺乏针对性职业病预防的科普。

  1.树立正确价值观,定期开展医学科普讲座。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学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义务。高职教师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有了远大目标,就会脱离低级趣味,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医生作为特殊职业群体,有着崇高的理想,定期开展医学科普讲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促进心理健康。同时,医学科普讲座也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急救常识,怎样拨打急救电话,学习心脏复苏的按压、人工呼吸的方法等,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突发紧急情况下可以有效自救和帮助他人。通过联系专职医疗工作者定期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开设健康保健系列讲座,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优势,聘请专业医生参与对高职学生的医学健康科普教育的宣传和服务工作,科普内容可根据高职学生的需要量身定做,针对性讲解,包括职业病防治、饮食与健康等。

  2.开展校园性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年龄正值16—25岁的青春期,身体逐渐发育成熟,性生理带来性心理变化,通过专业的医学知识,结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各种性心理问题,对青春期的困惑进行有效必要的正确引导尤为重要。通过医学科普手段,包括展板宣传、电话心理咨询、定期讲座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困惑,客观对待性生理变化,培养科学理性的性道德观和恋爱观。

  3.培养积极有效的体育运动爱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内的职业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群体性发病情况也经常发生。如何减少职业病的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预防,所以在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的运动医学科普宣传,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学生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从而达到防治伤病、保障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和了解预防职业病知识的目的。例如长期进行电脑操作的学生,下肢久坐血液不畅,颈椎、手腕承受压力容易变形,所以可以通过游泳、羽毛球等体育运动有效释放肩部、颈部及手腕的压力,同时也促进下身血液循环。运动医学的科普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外,更重要是帮学生形成自我保健和热爱体育的思想意识,当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就会懂得如何运用体育锻炼来增强体魄,远离职业病,而且影响身边的人让其终身受益。高职教师除开教学和科研基本工作外,科普工作也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拓宽科普经费的渠道,设立科普奖励机制,优化学校的科普校园氛围,从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综上,医学知识科普工作将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1]廖伦建.地方高职院校科普工作的责任与担当[J].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5,(21):319-325.

  [3]刘晓梅,陈尚,郑辉.苏州地区高职院校卫生科普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社区医学,2013,11(4):58-59.

  [5]黄永顺.以“弱势群体职业卫生学”引领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3,26(4):308-310.

  中医药文明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数千年来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的防病治病历史,也包含于中华民族在荣辱兴衰中的中医药传播海外的历史。中医药在古代与现代两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传播轨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制度、经济、哲学思想、文化传统、、科技水平以及中国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力量、经济地位不无相关。公元6-8世纪,中医药传播到以亚洲为主的周边国家,并在各国本土化后产生了日本的汉方医学(东洋医学)、韩国的汉医(韩医)和越南的东医,这是以外界主动吸收形式进行的古代中医药第一次传播高峰。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抗医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世界范围内又先后掀起新一轮的中医学使用和研究,一方面中国希望传统中医药知识能够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同,以奠定其在世界医药市场和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问题。因而,现代的中医药国际化应是一个中国主动传播与国际社会主动吸收相结合的过程。

  主动传播中医学除其相关产品能直接出口创汇外,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医学发展转型时可能的思维贡献度,以及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传统医药大国,对有广阔前景的世界传统医学线 主动传播是保护、拓展中医学的最好途径

  在人类多样性生态系统中,不同个体的相互作用(竞争、合作、寄生、互惠共生等)决定着系统的状态。近两百年来,西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人们亲身体验了科技文化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自由,同时也在其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判断其他地区、民族的非西方知识体系、思维模式、人文哲学等优劣的标准。

  为突破将西方科学作为评判其他民族智力方式标准的现象,以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为代表的研究者强调“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地方性知识”是指“有意义之世界以及赋予有意义之世界以生命的当地人的观念”。任何知识门类都是发生在某一具体情境之中,一般难以去情境化而独立存在。因此,不同的民族,对于身体、健康和生死等都有不同的观念。地方性知识的提出正是对不同民族之文化及智力方式的承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的西方主流医学也只是地方性知识的一种,它和其他传统的民族医学体系一样是变化和实践的产物,而并非“客观的他者”(objective other)和“科学的推理”(scientific reasoning)。由于西方科学技术传播到全世界,并被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认同,西方医学随之受到文化和实践的推动、扩展,逐渐具有了普适性知识的特点。与此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成了评价、判断一切的标准,人们经常不自觉地以它作为划界的标准,认为一切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便是非科学的,甚至是反科学的。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性知识概念的引入,将是对存在于某种情境中的客观事实的承认,这是对真实世界和历史的更加客观的承认和尊重。中医药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点,同时也具备发展成为普适性知识的潜力。

  从古代中医药传播轨迹可以看出,中医学作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孕育、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门类,当时与世界其他人类文明创建的医学一样,属于与之平等并列的知识体系。但随着西方现代知识大厦的建立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知识,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削弱,也就是中医学去情境化的日趋严重,中医学在本土出现衰退趋势。另外,地方性知识概念的提出,虽然为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对待非主流事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启迪,但它更多地是从哲学思维角度来分析知识的本质,理论上阐述所有知识门类的平等性以及共同存在的合法性,并没有对目前客观上处于弱势的尚未普适的地方性知识如何避免由于情境的逐渐改变而导致的衰落以及被普适性知识同化的处境提出应对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国政府已注意到传统文化、道德和伦理思想等“精神家园”对于国民的凝聚力和国家精神力量形成的重要性。如2008年开始执行的将传统清明、端午和中秋设为新的法定假日,而且春节假期也将得到强化。这应该是政府重新增强中国传统人文社会环境的重要征兆。这种大的社会背景非常有利于中医所需“情境”的修复,也就为中医药的使用与传播提供了更坚实的根基。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的传统人文情境减弱或在国际上缺乏这种中国传统人文情境之下,中国主动传播中医学也许是保护和拓展其生存空间的最好途径。因为中医学与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其他知识类别如天文、历法等的最大区别就是其防治疾病的实用性。我们可以通过主动展现中医药的防治疾病的事实来证明其价值,证明另一种异于对抗医学的医学知识门类的存在,而在更多地区获得认同。另外,中医药的使用也是促进中医药情境产生的有效办法,随着中医药的广泛传播,其所蕴含的以及所依托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必将引起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其实,这也是地方性知识上升为普适性知识的必由之路。

  秦汉以后,尤其是隋唐时期,中医药伴随中华文化大量向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传播。这些国家以中国的医药知识为理论框架并结合本国的医疗实践,形成了本土化的传统医学知识体系并使用至今。但是,如今有些国家反而想和中国争夺中医学的主导权甚至发明权。

  20年前,韩国废除韩文中的汉字后,存在于韩国千百年的“汉医学”不经任何转换就变成了“韩医学”,“汉医院”就变成了“韩医院”。再有,韩国还通过向国外知名专家寄送优质高丽参样品,得出实验数据后公开发表,并通过召开有关高丽参等韩国拳头产品的国际高层学术会议等方法来进行韩医药文化宣传,造成目前国际市场中的高丽参价值高于中国人参数十倍。继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记忆遗产”成功后,又意欲将《东医宝鉴》申遗,并以中医学的发源地自居,发展成为未来东方医学的世界中心。

  而日本官方虽然在明治维新时期西医学进入后废除了汉医学,但近年对传统医学的应用和研究又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并声称要使日本代替中国成为世界传统医学中心。日本文部科学省曾于1988年开展了“关于科学阐明东洋医学的调查”项目,使中药研究由过去的零散自发的形式逐步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行为,形成了产、学、官合作研究开发态势。20余所国立大学、44所公立及私立药科或医科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部门,很多药学部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在厚生劳动省的支持下,10多个西医药研究机构也建立了传统汉方医药研究部门。目前,日本全国约有3万多名研究人员专门从事汉方医学临床和汉方药学实验研究。同时,日本还通过与中国合资建厂等途径想尽办法搜集我国中医学保密内容(如有毒中药附子的炮制等),并以高薪挖掘中医药人才,购买相关的研究成果,希望以一些优良的中药制剂来占领世界传统医药市场,甚至返销中国。这使得国内相关专家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忧心忡忡。

  根据国际惯例,谁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最大程度国际化,谁就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和线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本筑波市举行了“经穴部位国际标准化正式会议”,中、日、韩等9个国家共同就针灸中使用的穴位位置制定了世界统一的标准。之前,中、日、韩有6个不统一的穴位,最后有5个通过投票采纳了中国的方案,而“人中”还是通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方案。由此看出,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学术机构,不仅要加强中医药的理论研究、临床运用,还要重视对外推广工作,积极把握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权,对于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更要积极主动。否则,在中国起源、使用了数千年的中医药不但会失去国际主体地位,还要遵从国外的标准。

  随着青霉素的诞生及其后来多种抑杀微生物的强效抗生素发明,以及人类期望寿命值的增加,人类疾病谱也相应有了巨大变化。20世纪前期主要是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占主导地位,但之后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难题。据2007年9月份美国人口普查局报道,美国人目前期望寿命值已达到77.9岁,而在1955年该值为69.6岁,1995年上升到75.8岁。但美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值仍排在全世界其他40个国家和地区之后。与人类寿命大大延长以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相应,引起死亡的前3位疾病现在已是心脏病、癌症和中风。现代生物医学发现了自身理论和实践在理解和解决人类健康和疾病方面的不足,如对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无力干预等,这是其愿意接触和接受中医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与对抗医学理论互补的中医学在这方面给人以希望,所以,许多发达国家西医师同时也是针灸、草药等治疗的研究者和实施者。

  化学药物研发费用大、周期长。成功研制一个新西药在美国一般需要花费5~10年的时间,3~1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因此,化学药物特别是新药价格居高不下。但更让药学专家一筹莫展的是,采用传统方法寻找新的化学结构或成分难度越来越大,经常在筛选成千上万的药物后还找不到一个真正有效的成分,或者用之于动物后发现其极大的毒副作用而放弃,致使新药上市的速度越来越慢,2003年全球新药推出的数量只有27个(包括18个化学结构全新的药物和9个具有新的生物活性的老药物)。

  如能用已知的中药功效来指导新药研制就会使整个过程更加有的放矢。如1874年德国药物学家施密德伯格从传统治疗水肿的洋地黄植物中提纯洋地黄毒甙,并成为使用至今的抗心衰药物。同样,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肘后备急方》对青蒿作用的描述启示下,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任何已知抗疟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成分——青蒿素(artemisinin)。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先进分析检测仪器、提取分离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辅料的发展,中药的作用机理、有效成分也将日渐明确,这将为新化学药物的研制提供更多信息。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从中药中分离、提取的有效成分属于化学药物,这仅是发现化学新药的捷径和有效手段,而不是发展中医药的捷径与最终目的。因为该类新药完全丧失了中医药整体治疗、药物相互配合以增效减毒等中药属性,而具有了化学药物由于单一的分子结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耐药性。同样是青蒿素,使用之初它具有很强的抗耐药性疟疾的作用,但到2006年,who却因为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严重耐药性,出于对患者安全考虑,要求全世界制药企业终止上市和销售青蒿素单剂药[1]。

  西方国家的医疗费用水平上涨很快。如美国2003年的国民医疗总开支高达1679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3%。在医疗总开支中,公共部门的投入即由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经费占到46%。假如把美国各级政府为医疗保障提供的税收减免也考虑进去,则公共投入所占的比例超过60%。尽管如此,美国2003年未受保障国民仍占15%,达4500万美元,另有数以百万计国民保障不足。这些上涨的费用最多的是来自于日新月异的医疗手段,它们加重了医疗保险的支出,造成医疗费用的上涨。而英国走的是以政府干预为主的医疗模式,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但其巨额的医疗投入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总之,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一直是发达国家的一项巨大财政支出,一些国家政府或保险业也出于经济上的考虑鼓励传统医学的发展。

  目前,强有力的证据已表明现代医药经常是弊更甚于利。据美国营养研究所的报告《医药源性死亡》(death by medicine)称:“谨慎开展研究的发现令人吃惊,即对抗医学本身是导致美国人死亡的首位原因。每年近220万美国住院病人对处方药产生严重毒副作用,超过11万的美国人死亡(医疗费用达120亿美元)。而医药治疗不当每年可造成近80万美国人死亡,即医药源性死亡,其经济费用高达2820亿美元。这一数字远高于心脏病与癌症的死亡率。”[2]who也发现:“全世界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治疗。”随着医疗的进一步人性化发展,公众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期盼,并把目光转向了传统医学,而讲究高生活质量、个性化服务、远离化学人工制品的中医药医疗体系为其提供了一个较好选择。

  有专家认为,中医药在欧洲再次兴起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临床效果,而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即对不加区分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在的生化医学。中医学特别是针灸能够在西方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3]。因为西方人感受到了针灸等传统医学的独特价值,或者说是弥补了西方人在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上的不足,他们才会愿意接受其治疗。由于社会的人口结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和健康理念等发生转变,对抗医学遇到新一轮疾病病种的挑战,并存在限制自身发展的问题,囿于其实证主义的理论本质,难以在固有的发展途径中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所以,西方国家存在主动吸收中医学知识的驱动力。

  中医药这一知识体系在古今不同时期的传播有着重大差别,因为全球的科技背景、经济实力、格局、意识形态、环境资源等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巨变。明晰中医药知识的主动传播与主动吸收的区别和特点,将更利于我国整体上把握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走势、方向并强化已有的优势,指导制订一整套和谐的战略部署,到达希望的彼岸。

  [1] 杜德安.单剂青蒿素出口受阻,国内企业面临危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41.

  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高校充分发挥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博物馆是集中反映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历史的殿堂,是闪烁着智慧的奇妙的知识世界,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是人类接受终身教育的大学堂,博物馆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场所。我国现有博物馆2000多所,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约占70%。高等院校设立的博物馆大约有300多所。21世纪初是我国高校兴建、扩建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数字博物馆和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等18所有特色的大学数字博物馆。2012年5月,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大学建立博物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泰山医学院在创办医学影像专业几十年的基础上,创建医学影像博物馆,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同时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有效教育效果。

  医学影像博物馆明确功能定位,对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教育功能是大学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博物馆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欧美的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博物馆。大学建立博物^主要是发挥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高校博物馆内收藏有大批和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物、标本,这些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比教科书上的文字图片更直观、更具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很好的弥补课堂教学的空洞和抽象,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指出,把教育列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并专列《博物馆社会服务》章节,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高校博物馆服务于教育教学科研,现在出现了新的特点:大学博物馆由学生实习、科研、教学服务,向学生教育教学转变,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博物馆利用自身场所、教育资源等优势,开发有关启发学生科学思维、科技创新,动手、动脑项目,大学博物馆从传统教学辅助,向教育教学延伸,发挥教育功能。

  泰山医学院根据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性质,借鉴国内外大学博物馆功能定位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以教育功能为主,把医学影像博物馆建成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科普教育的大课堂,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放射学院经过多年来的筹备和藏品收集,于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到目前已有十多年时间。医学影像博物馆由泰山医学院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共同建设,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2000m2,2013年学校对对医学影像博物馆进行修缮。目前,展品主要有国产第一代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第一代颅CT扫描成像装置,第二代全身CT扫描装置,各种类型、不同时代X线摄影设备、X线透视设备以及e形臂X线成像装置,早期机械式B型超声等成套设备80多套。博物馆陈列有各种类型代表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主要有X线球管、影像增强器、影像探测器和操作台等部件500多套件。馆内有介绍X线发现一百多年来,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史的展板300多件。有北京万东、山东新华等公司捐赠的各种设备。有各类早期期刊、专业图书、专家论著和捐书等,博物馆现有与医学影像有关的藏书和期刊20000多册。医学影像博物馆分为5个展区:医学影像成像设备整机展区;成像设备零部件展区;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国际国内专家生平事迹、著作、文献展区;国际国内著名医学影像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展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史料室。

  医学影像博物馆配有专职工作人员,聘请教师任兼职管理人员,聘请学生担任讲解员,博物馆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博物馆建设,近期建设多媒体展示厅,医学影像博物馆逐步建成高层次数字化博物馆。医学影像博物馆先后被山东省科协批准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 2015年10月被中国科协授予“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泰山医学院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明确定位教育功能,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挖掘博物馆自身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学习,放射学院组织新生全体学生集体参观医学影像博物馆,讲解员细致详细讲解,使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增强了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近几年来,医学影像博物馆接受近20000名学生参观学习,2015年迎接各级领导参观34批次,约100多人;接待国内院校及影像领域专家学者参观40批次,约200多人,接待国外专家学者3批多次, 10多人。接受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会捐赠纪念品6件,珍贵书籍资料10本。接受捐赠设备价值约100万元的设备,进行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博物馆成为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施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博物馆成为学生科技创新大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博物馆是产生实践性知识的场所。实践性知识是学生在实践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获得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正是强调了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医学影像博物馆通过丰富的藏品和各种展示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创新教育相融合,博物馆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优势。博物馆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所不同。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特定情镜下的实物教学过程,特定知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侧重于学生的趣味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兴趣、好奇、探索、互动产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自觉自愿,从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博物馆教育活动像游戏一样,让大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对所学专业理论、概念、科学方法加深理解,受到创新教育,这是基于兴趣的没有压力的学习。这种对医学影像博物馆充满兴趣的参观学习与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解兴趣,启发创新思维,构建新的概念,培养创新精神。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可以延伸课堂知识。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泰山医学院放射学院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认真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观医学影像博物馆,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从申报、立项,到组织实施进行具体指导。放射学院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了“放射学院科技创新基金”。学生成立了机电创新小组等,放射学院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申报创新项目200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放射学院申报的35项创新训练项目榜上有名。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灵感和创新思维的教育培养体系,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教育效果明显,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放射学院学生参加山东省机电设计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

  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

  放射学院科技创新社团物理爱好者协会获2010年度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称号。2013年放射学院承办首届“泰山杯”全国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中,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1名同学获个人单项冠军,1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014年全国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中泰山医学院获得团体特等奖,3名同学获得一等奖,2名同学获得个人单项冠军。2015年“泰山杯”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中,我校获团体特等奖。2015年3名同学参加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并获得“科明”奖学金;指导教师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学院共有6位老师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2015年放射学院35项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积极利用校外资源,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先后与深圳一体医疗公司和山东华展医疗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改善了学院办学条件。

  泰山医学院医学影像博物馆经山东省科协批准,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审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

  [1] 陈佳丽.博物馆工作与未成年人的人文素质教育[J].攀登(双月刊),2007(4):180-181.

  [2] 吴敏.医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5):56-57.

  [4] 陈涛.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教育功能[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132-134.

  [5] 刘立勇,朱与墨,马红英.高校博物馆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1(1):96-99.

  [6] 胡兴祥,陈殿林,鲍丽娟.高校博物馆发挥育人功能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0-51.

Copyright © 2012-2025 米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沪ICP备18042196号-1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

电话:400-2603199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米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