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全国免费预订热线

400-26031998

站内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器械知识

当前位置: 米博体育 > 器械知识

医疗科普小知识精选(九篇)

2024-08-14 09:57:27

  医疗科普小知识精选(九篇)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科普小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认为,慢性病的预防不仅仅是医院和医生的工作,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应该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从娃娃抓起,把慢性病的防控工作做好。

  史大卓说,由于医学科普健康知识普及滞后,青少年慢性病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肥胖、缺乏运动、吸烟等是发生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10年国民体质报告》显示,10年内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增长了近50%,城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9.51%,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全国超重肥胖儿童少年已经达到1200万人,占世界“胖孩儿”总数的1/13。80%的肥胖少年儿童将成为肥胖,同时也使慢性疾病的患病年龄提前10~20年。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中国的肥胖率将很快赶超欧美。

  而目前我国慢性病重治疗轻预防现象严重。史大卓说,以高血压病为例,我国人群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分别为38%、18%和6.1%,远低于西方国家。因为许多慢性病在疾病代偿阶段,或靶器官严重损伤的的前期阶段,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使许多人认为自己没有病,服用药物干预是不必要的举措。虽然近年来我国相关媒体进行了大量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的普及程度,但针对慢性病预防宣传还有待加强,尤其少年儿童喜欢的宣传几乎处于空缺状态。

  此外,有些宣传被少数利欲熏心的人炒作,给慢性病预防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不少患者“因骗致贫、因骗致病”,甚至因骗致死送命。史大卓认为,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从娃娃抓起,是逐渐改变不良宣传现象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是组织医学专家有针对性地编写常规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肾病等医学科普读物,作为中小学生辅助教材。把医学科普课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开设医学科普教育课,规范教学时间和内容,做到“有课程、有课表、有教师、有教案、有特色”。

  近几年伤医事件频发触动着社会公民的心,如何缓解医患关系的矛盾,使医生重回救死扶伤的高尚境界,使民众提起医院口中不再是暴利、看病难等不该出现在医护行业的词汇,是社会各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国综合性医院的门诊部管理模式大多数是多种专科门诊组成综合性门诊,各门诊的挂号、收费、药房、检查科室等大多数实行共享。各专科门诊分别开设独立诊室,各专科医生轮流坐诊为患者服务,并根据患者人数、患病特点等需要开设普通专科门诊和专科专家门诊。[1]如神经外科、妇产科、口腔科、神经内科等均设立独立的专科门诊,并分别开始普通专科门诊和专家专科门诊。普通专科门诊的坐诊医生由各科室轮流担当,主要为患者提供普通疾病的诊治,是接待患者最多的门诊。专家门诊的坐诊医生需要由具有高级卫生技术职称的医生担任,这些医务人员在相关门诊学科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特长,能够为患者提供普通门诊解决不了的服务,并在专家出诊时限定接诊数量,在收费方面也较普通门诊贵。有些医院按照医护人员的职称和资历又将专家门诊分为普通专家门诊和著名专家门诊。

  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质量较好的医疗资源呈现出严重的不均等,往往在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聚集着大量优秀医疗资源,而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数量少且质量堪忧。由于近几年医疗危机频频爆发,致使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连年降低,大量涌向大城市的大医院和著名医生,这种需求更加重了医疗资源向发达地区倾倒。由于我国医疗服务体制不健全,导致综合性医院的普通门诊超负荷接待大量患者,难以保证接诊质量,医患矛盾频发。而专家门诊的需求量连年强势增加,但是专家的培养远远跟不上需求的速度,加大了专家门诊的供需矛盾,更加剧了“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缴费时间长、诊疗时间短”的现象,大多数医院过于庞大的排队人群也不能保证医院的卫生环境。由于就诊患者数量多,导致诊疗时间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患者,医生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细致的诊疗,正确作出诊断,只是一部分患者病情被耽误。并且,由于各诊室的检查科室等共享,需要设立在兼顾各科室的位置,导致一部分专科门诊较远的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不能就近检查,为患者造成不便。

  连年加剧的“三长一短”现象致使医患矛盾频发,医患关系逐年紧张。近年来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事件频频引起公众的讨论,也将综合性医院门诊管理的欠缺推向风口浪尖。针对综合性医院门诊的管理,提出以下对策。

  综合性医院门诊往往出现挂号患者数量众多,挂号后又要等待数小时的候诊才能正式进入门诊科室内的情况,这是对患者时间的极大浪费,也加重了患者的焦躁情绪,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更会产生极大的身体伤害。实行预约挂号,能够对患者进行更有条理的管理,使患者能提前确定挂号情况和诊疗时间,节省候诊时间,医院也能通过患者数量等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首先,医院应增加预约挂号的比例,使有条件进行预约挂号的患者通过预约挂号进行医疗的预约,减少窗口挂号的拥挤程度,为患者提供更加有预见性的诊疗过程。[2]并拓宽预约挂号的渠道,采取电话预约、网络预约等多种形式,为各年龄段的患者服务。其次,对于患者身体检查也应实行预约制,综合性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将各检查科室的设备使用情况输入到网络系统中,使中心站能够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为患者提供合适的具体时间进行检查,让患者心中有数,节约时间。

  专家门诊由本学科专业能力较强的职称在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出诊,由于盲目迷信专家门诊,认同著名医师的信誉,很多普通病症的患者往往因为小病挂专家门诊的号,挤压了专家门诊对真正需要的患者的服务时间,是对专家门诊资源的一定浪费。针对这一情况,医院应对专家门诊实行分层管理,如北京医院实行取消点名挂号的模式,由医院根据病人的病情安排接诊医生。这样能够快速甄别普通患者和疑难病患者,使真正需要的病人能够得到专家的诊疗。[3]

  由于专家号一号难求,巨大的供需不平衡催生了号贩子的出现,医疗体制迟迟不能有效改革也滋养了号贩子继续活跃在医生与患者之间。虽然现在一部分综合性医院实行身份证挂号的形式打击号贩子,但是仍然不能杜绝号贩子使用多张身份证进行挂号的现象。医疗机构应当加大打击号贩子的力度,并加强对新体制的研究,寻找能够更有力遏制号贩子的措施。[4]

  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并且在患病后会出现焦躁、紧张情绪,往往盲目迷信权威,看病首选大医院、著名医生,造成普通医生不能较好地发挥价值,著名医生由于患者过多而难以保证诊疗质量。医院应该加大对就医知识的宣传,使患者了解相关医学知识,用正确积极的心态看待病症,合理选择就诊医生。医院也应加大对导医服务的投入,加强导医人员的培训,选择医学知识丰富、沟通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在挂号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患者选择更适合的医生进行诊疗。

  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综合性医院门诊管理制度,是解决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促进医疗环境的优化,为患者创造更加贴心、完善的医疗服务。

  [1]姚峥,安凤梅,刘德海,刘凤华,曹红英,马志娟,吉训明. 综合医院专家门诊层级就诊管理的探讨[J]. 中国医院. 2011,27(04):25-28

  [2]姚峥,吉训明,刘德海. 大型综合医院专家门诊管理探讨[J]. 中国医院. 2010,44(01):29-30

  1.随着我国社会法制化进程快速发展,全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自我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因此,在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病人认为是损害到个益的情况时,则产生投诉愿望和行为。

  2.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看病贵、看病难矛盾仍然突出。医疗费用上涨急剧,医疗费用的个人承担部分也在增加。病人在付出医疗费用的同时,希望能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及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治疗的结果超出自己的预期,则导致病人内心难以平衡和接受。

  3.某些媒体的炒作。部分媒体片面地理解医患关系,把医生和患者人为地划分成对立面,甚至对个别医德败坏的现象暴光炒作有加,造成全社会对医务人员普遍持怀疑态度,使得患者就医过程中过于警惕,一旦有不良的治疗结果就认为是医方的原因导致的,加剧了医患矛盾的激化。

  1.业务技术水平的局限。有些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不熟练,盲目蛮干,对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

  2.法律意识淡薄。医务人员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

  3.医患缺乏沟通。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对检查、诊断、用药、治疗或术前、术中、术后,病情变化等情况不及时和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不能全面履行告知义务。

  4.医疗文录不完善、不及时。一些医务人员不能熟练掌握病例书写规范的要求,在对患者的医疗诊断、用药、特殊检查和手术等医疗行为过程中,对病历书写不重视存在漏记现象,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就会出现涂改和伪造等现象。

  我国现有的相关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侵权责任法》,《卫生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经过调查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开设了《卫生法》,但是课时也不多。大部分医学院校也开设有一些涉及医患沟通问题的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但这类学科一般只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学时数很少。其他相关法律课程开设较少,因此建议对在校医学生增开相关法律课程,比如增开《民法》课程,增强医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开《侵权责任法》课程,让医学生熟练掌握医疗责任归责原则、医疗赔偿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规避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

  在校医学生不太重视法律课程,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不高,缺乏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主动性。医学生们认为学好专业课程才是主要的,没有太多必要学习法律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制度的发展,法律已经全方面渗入社会生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普通民众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医疗纠纷高发的当下,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认识到医务行为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施,要做到懂法、用法、守法,加强法制观念。

  医学院校普遍重视医学专业课的教育,对于法律这样的学科,有些院校不开或开的很少。出现目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医学院校法律专业的老师较

  少,再者就是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不高。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专业课方面,忽视了法律知识的学习。因此,医学生应转变轻视法制知识的学习态度,加强医学法制的学习,在用医学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学会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使二者融合贯通,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高医学院校重视医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程度,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学院校可以为在校的医学生,邀请校内外法律专业人士,针对当下有代表性的医疗纠纷典型案例,开展讲座,剖析纠纷产生的原因和涉及的法律知识,以增强医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提高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紧迫感,同时也为医学生对医疗纠纷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究其原,探其果,改变医学生对医疗纠纷的畏惧心理,释放心理压力,以致合理规避医疗纠纷的风险,减少纠纷的发生。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信任。对山区医院的医生来说,能到上级大医院进修是提高业务技能的难得机会。20__年,她被医院选送到中山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深造,她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带着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断学习和掌握妇产科疾病治疗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疗法,了解妇产科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回到县人民医院后,她把学习到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如率先引进腹部横切口行全宫切除术,手术时间从原来2个半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且解决了用老手术方法创伤较大、出血量多的难题,采用新的手术方法几乎不用输血,以前通常手术病人需输血200-400ml,这样既为患者减轻了痛苦,节约了医药费用,且术后患者恢复快,切口疤痕小。又如宫颈炎、盆腔炎是已婚妇女常见多发病,患者常常因腹痛、白带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欠佳、易复发,但引进新疗法微波治疗技术,利用超声聚集治疗后,效果明显、疗效巩固,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从医十多年,她始终坚持“对待患者,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贫贱富贵”的原则,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细解说病情,当遇到患者或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医院妇产科工作相对较特殊,特别是产科,要求医生必须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进展,遇情况危急时须立即剖腹产,以确保母婴生命安全。同时,作为科主任,有很多的行政管理工作,几乎固定的节假日都没有正常休息,且常常因会诊或做手术在医院饭堂吃饭,睡在值班室,但不管多累她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就连县内兄弟医院遇到危、急、重病患者抢救,只要接到会诊通知,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抢救病人。

  20__年,__同志开始担任妇产科主任,负责妇产科全面工作。妇产科是医院重点发展科室,平时病人多,且工作量大,面对当时妇产科工作人员人心涣散、管理混乱、组织纪律差、病人投诉不断局面,她首先想到如何在科室带好头,以现身说法起表率作用。20__年妇产科被列为县机关作风评议参评科室,她亲力亲为,制订机关作风评议工作计划,制定一系列科室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组织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同时针对个别医护人员工作中出现思想松懈现象,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个别谈心,从思想根源上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通过她的带领下,全科工作人员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工作热情明显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得到有效加强,被评议为机关作风优秀科室。20__年11月份,中国初保基金会健康扶贫组委会在梅州市启动妇女病免费普查普治活动,并确定人民医院作为全市第一个试点率先启动。由于时间紧,普查对象遍及全县各个镇,全科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坚守工作岗位,自愿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经过一个多月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普查普治工作任务,并得到健康组委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一、此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明确,普法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治国方略。卫生系统学习法律法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管理,依法执业,减少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发生,保证人民群众的就医质量和就医安全。在全社会“四五”普法教育活动带动下,我院在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的同时,不断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言行,积极开辟“急救绿色通道”,努力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此次活动已被我院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为了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院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担任组长,并且明确科主任为科室法律法规学习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了院科两级普法网络。医院领导班子带头组织学习院内定期安排的法律知识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交流学习体会,增强班子成员处理医院工作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此次活动确保了经费到位,从不打任何折扣,宁可其他方面节省一点,也要保证卫生法律法规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卫生法律法规书籍达到人手一册。

  三、此次卫生法律法规学习内容丰富,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对与医疗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条例,医院还开展了专题学习活动。

  四、此次活动作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疗工作同规划、同落实、同考核,保证将卫生法律法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我院于10月13日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了一次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不仅使全体医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充分反映了前一阶段学习的成效。

  中医历史悠久,经历长时间和无数次疫病的检验,是我国历代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证,深受广大民众的信任。但近百年来,中医的命运却非常坎坷,逐步走向衰落。在20世纪早期,刚兴起的科学主义是以现代科学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用这样的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伪科学”,而一切不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眼里是要被废除或改造的,于是就在20世纪初出现了“废止中医”的口号和主张,但这些错误的主张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然而中医还是遭到了重大打击。解放以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的王斌提出了改造中医,中医要学习西医的主张,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医的发展,持续到现在。现在中医的状况是“中西医结合”处于“结而未合”的状态,而中医现代化的道路也是困难重重。

  提起中医,很多人都会想起鲁迅先生写的一段记述“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因此所用的药引也很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多是不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病故了。”后来鲁迅到国外学医,记起以前医生的言论和方药,“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或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中医沦落到这个地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直接原因看,因为中医里的良医少,庸医多。一剂中药几十味,像霰弹枪打麻雀,瞄得不准,总有一味对症的。一些病人也相信中医,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由于中医医疗费用低,受大城市的西医至上论的污染少,找中医看病,但是常常找的是庸医。虽然一时治不死病,但也治不好病。一来二去,病人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还是找西医开刀动手术,搞“暴力”[1]。

  当今的现实是,在科学(现代医学)的耀眼光环下,中医的公众信任度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越来越少的人得病时求助于中医。这使中医的发展环境更加艰难,道路更加坎坷。我们认为这些现象与我们对中医的宣传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中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要重新树立民众对中医的信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中医的宣传,让人们正确认识中医、信任中医、选择中医,这将为中医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1宣传的目的宣传的目的是左右和影响公众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宣传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信息交流过程[2]。通过宣传可以使人们对所宣传内容有一定了解,并对所宣传内容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通过对外宣传中医,就可以使更多的人进一步正确认识中医、接受中医。

  1.2宣传效益在宣传中或宣传后,宣传对象理解宣传者的观点并自愿地按照宣传者的指导采取行动,就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宣传效益[2]。决定宣传效益的社会因素有宣传者,宣传内容、场合、时机、动机、方法等。因此,中医的宣传只有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益,为中医的普及打下坚实基础。

  2.1中医院宣传不足中医院作为大众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中药的第一个窗口,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窗口,其形象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医的形象与发展。同时中医院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最重要基地,因此,发展好中医院对中医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1.1形象和品牌不突出目前对中医院的形象和品牌打造不够,在全国有大至省级小至县级以至社区的中医院、国医馆等大大小小众多的中医医疗机构,而有形象、有品牌的则是凤毛麟角,与之相比,有声誉、有形象的西医院则比比皆是。

  2.1.2中医特色彰显不足首先目前中医院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中医特色,导致各级中医院建成了无论是科室分布,还是仪器设备都与西医院基本上如出一辙的局面,不中不西,甚至使中医院变成了二流的西医院。在大多数中医院,对中医辨证所需要的四诊资料,特别是中医需要的各种体征所录甚少,比如,我们的很多中医院,医生已经很少进行脉诊之类的诊疗手段,而主要依靠西医的检查诊断方法。其次,中药的利用率也很低。据《健康报》一项涵盖2004年全国近百所不同等级中医院的监测资料显示,中医院的中医药治疗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西医治疗率反呈上升。在2000,2001,2002,2003年的住院病人中,中医药治疗病案数分别占28%,25%,20%,18%。在住院收费比例中,西药费占总费用的37.4%,而中药饮片和成药费仅占总费用的8.07%[3]。中医的精华被摒弃,从而导致了中医院无中医特色,中医西医化等种种弊端。中医院里以西药为主,中药仅为辅助作用,这无形中给人们一个印象:中医不如西医。

  另外还缺少宣传一些中医特色保健与防治疾病方法,如中医养生,推拿以及经络美容等,没有充分展现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以及中医“简、验、便、廉”的优势。这些既不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也不利于广大民众对中医的认可。

  2.1.3对病人的宣传不足在宣传过程中,对病人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有过这样的调查,在某一门诊对就诊的患者进行查询,询问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找到需要的医生就诊,他们的回答主要是通过该门诊就诊过的病人。这就说明了病人口碑的重要性,而中医生在对病人诊治时,向病人解释与宣传中医学知识是存在很大不足的,很多中医生往往用西医术语对病人的病因病机进行解释,而很少用中医理论解释其病因病机,甚至在病人问及中医学的病名病因时,也常常以中医术语难以理解为托词含混过去[4]。这样,大大影响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宣传和普及。

  2.2在基础教育中宣传不足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教育,但我们在从小学到中学的教材中却很少有关于中医学的理论和方药的基本知识的介绍,偶尔见到的仅是关于华佗和李时珍等几个中医人物的简介。与之相比,与西医有很大关系的《自然与社会》和用西医观点阐述的《生理健康》等医学知识则在中小学教材中应用广泛[4]。

  2.3针对广大民众的宣传不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西医病名、术语充斥耳旁,而中医病名、术语则很少听见。当病人或民众被问及某种疾病时,常能用西医的观点略述一二,而被问及是否知其中医病名或发病机理时,则大都摇头或说的与事实大有出入。现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宣传推销随处可见。在很多一流西医医院,如协和医院,都倡导“大专家与小文章”,十分重视西医的科普工作。相比之下,中医学面向大众的宣传则显得很不足,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和信息传播较封闭的广大农村民众宣传的针对性不强,他们之中很多对中医缺乏认识,认识不足甚至为数较多的人对中医有很大的误解。正因为这样,有许多所谓的“江湖术士”和游医骗子打着中医的旗号,什么“老中医,包治百病”、“中药一包灵”等,到处招摇撞骗,使许多民众上当受骗,蒙受财产甚至生命健康的损害,这也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形象。

  2.4科普书籍宣传不足现代科学技术的宣传常常是国家有关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专家撰写出版科普读物,将复杂深奥的科学理论或现代技术,通过深入浅出的描述,生动有趣的讲解,呈现给广大读者,既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又传播了科学知识。而中医学在这方面的工作却还很欠缺:一方面介绍中医学知识的科普书籍数量不多。另一方面,这些仅有的介绍中医知识的书籍中又多数只限于方药的介绍、家庭护理、成方选用和简单地对症下药等死板的知识,混淆了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症,而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等重要知识的介绍,则显得很欠缺。

  2.5中医院校对外的宣传不足中医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基地,担负着培养中医药人、复兴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重任。然而,由于其特色往往不够鲜明及宣传不够,导致其在高校之中甚至只在医学院校之中知名度和地位都明显地不尽人意,提到医学院校,人们大都会联想到学习解剖,动物、化学实验,现代医疗仪器检查等等的西医学校,而很少会想到有学习阴阳、五行、精、气、神等等的中医学校。一些学生选择了中医学专业,却对中医有何特色,所学是否有用,是否科学等等一知半解或心存疑虑,甚至有些人是不得已而选择中医院校。

  还有就是中医院校对高考考生的宣传显得相对不足,很多考生对中医院校了解不多,对中医院校的特色、优势更是知之甚少,很多选择学习医学的高考考生一般只把中医院校作为第二、第三志愿,甚至最后的志愿。由此导致的生源不足和学生质量不高也严重制约了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打造中医院品牌在树立形象、打造品牌、促进医院发展的战略上,需要有长远眼光、一定现代的营销策略,更要紧紧抓住中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中医具有的疗效灵验、价格廉惠、使用方便、用法简单等优势进行大力宣传。另外注意搞好医疗环境和服务,不要说装饰得多么漂亮、豪华,至少也让病人感到简洁、舒适。换句话说,就是尽量提升医院的“硬件”和“软件”质量。在具体做法上,中医院有必要大力开展立体化宣传,对一些专科专病进行正面的报道,带动一些品牌专科的发展;注意提高中医生素质、招揽各类中医高级人才;对院内知名专家或名老中医进行特别宣传,提高医院知名度。在院内通过宣传栏、医院简讯进行宣传的同时,在院外则通过电视台、报纸、电台等各大媒体报道,以及进行社区义诊服务等活动形式宣传中医,提高中医和医院的认知度和知名度,吸引病人到医院就诊,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3.1.2坚持中医特色,加强特色宣传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沿着中医的思路与方法发展。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兼顾西医药的同时,突出中医中药,提高中药及其他治法的应用率,重视临床治疗与中医药发展的关系及对中医中药治病的规律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在大的中医院进行品牌与形象打造的同时,处在社区或农村城镇内小的中医医疗点或国医馆等则着力于民众利益,积极开展针灸、推拿、、足疗等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活动,贴近民众生活,方便民众,为广大民众服务。让民众切身体会到中医“简、验、便、廉”所带来的实惠,这也是最直接的宣传。据报道,在广州的荔港国医馆已经“晋升”为广州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医特色的宣传还需要我们中医药人继续为之努力奋斗。

  3.1.3加强对病人的宣传病人的口碑是最有力的宣传,医生在为病人治病时,应当尽量以中医学的名词术语耐心向病人解释病因病机,诊断依据,治疗方案等,以提高病人对中医的重视度和信任度。中医历来重视“治未病”,要向病人宣传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养生保健方法,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防治意识。同时,中医院开给病人中药的包装上也可简要注上一些介绍中医的小知识,一方面作为病人的心理来说,他们很渴望知道这些关于医学方面的常识特别是与他们的疾病息息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这样让病人看病看得明明白白,减少不必要的神秘感,客观上也宣传了中医院本身,以此不断提高中医学的普及率和提高中医的知名度。

  另外,在西医院的中医科,也需要政府、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搞出中医特色,创出高疗效,就诊病人自然就会增多,科室也会发展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3.2应加强基础教育的中医宣传针对基础教育中宣传不足这种不利情况,我们建议在中小学基础教材中有计划地适当增设有关中医学的专题介绍,使人们从小就对中医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去中医药大学实验室,文献馆,药圃等参观,尽早地让中小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培养对中医的兴趣,树立对中医的信心。

  3.3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应当效法现代科技知识的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声像、图文、报刊、广播、电视、戏剧、医院简报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载体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及诊治方法进行广泛的宣传,或定期通过医院、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向民众进行宣传。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最近广州日报专题连篇报道广东省中医院里的名老中医,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通过宣传、介绍名老中医的事迹与特长,不仅使读者们以及广大市民们了解更多的名老中医,还增强了他们对中医治疗疾病的信心,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需要特别重视网络的宣传,有必要制定一系列宣传政策和措施,针对广大网民(青年大多是“上网”一族)进行宣传。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应该对宣传的内容有所侧重。比如:对一般病人,除了详细讲解病情外,还要侧重中医治疗效果的宣传;对青年一代和文化水平较高者,应侧重中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宣传,使其相信中医并认可中医。针对收入水平较低者,则侧重于宣传中医廉、验等优势。对于信息较落后,相对封闭的广大农村可以采取下乡义诊和咨询等活动形式,需要更多地宣传中医“简、验、便、廉”的特色,这些更符合广大农村民众的利益。也可考虑在各地组建“中医进修班”,招收农村中的“赤脚”医生,对他们进行再教育,然后通过他们使用中医为民众治病服务来扩大中医的影响。这样多方面、有侧重地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并选择中医。

  3.4加强中医科普教材的建设,提高“质”与“量”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中医药学专家撰写出版中医药方面的科普读物。适应现代人的愿望和习惯,将复杂深奥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学术特点、中医学对、对疾病的认识,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深入浅出的描述,生动有趣的语言,呈现给广大读者,这样既传播了中医学的知识,又提高了民众的中国传统文化水平。

  3.5加强中医院校对外的宣传中医院校作为传承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主要阵地,应当突出其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加大对外界尤其是对高考报考医学的学生群体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更高素质的人才投身中医药事业。而身为中医药人的中医院校学生,也应该有宣传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在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如参加一些义诊活动和咨询活动,用所学到的中医药知识为群众治病和为不了解中医的人们解答疑惑等等。

  中医现代化目标是适应人们的要求(即现代市场的需求),能够更好、更快、更方便地防治疾病,为人类健康服务。当今社会,人们在疗效、携带和安全问题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而中医的现代化符合大众的需求,必然会使更多的人接受中医。因此、中医的现代化对中医的宣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大力进行中医的现代化,加快中医现代化的步伐。而要进行中医现代化应避免进入认识误区,如果走入误区,对中医的宣传是很不利的。有人认为量化客观化就是中医现代化,用西药的理论为依据来研究中药,或认为把对中医证候进行量化客观化就是中医现代化,还有人认为统计处理或动物实验就是现代化。其实这些都是对中医认识的误区,这些认识都违背了中医最基本的特点——辨证论治。他们把西医的体系完全移植到中医,而两者是不同的体系,绝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因此,通过逐步吸收现代成果,主动与现代科技接轨,提高中医现代化的水平和中医医疗的科技含量,可以让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古老中医与时俱进,大步迈向现代化。

  5.1宣传者自身的问题现今中医界也普遍存在对中医缺乏信任的信任危机,这对中医的宣传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应该让中医界人士明白中医发展面临的挑战性和形势的严峻性,假设连中医界的人士都没有足够信心的话,怎么能让大众相信你所宣传的中医并接受中医?因此,作为一名中医界人士,对中医的发展应抱有绝对的信心,要坚信中医可以并且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

  5.2宣传的后动力问题在现阶段下,中医的发展并不乐观,中医处于被动地位,对中医的宣传必定需要长期持续地进行下去,这就必然涉及到宣传的后动力上,即中医的教育问题。许多名老中医、中医界人士都对中医现行的教育体制感到担忧,这是关系到中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中医泰斗邓铁涛就曾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中医的掘墓人。因此,势必要解决好中医的传承问题,中医宣传的后动力才能得到保证。

  5.3中医的宣传应进行“上、下、内、外”,多方位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宣传“上”可理解为非中医界的医学人士,“下”可说是普通广大民众,通过上下结合有针对性地宣传,让社会都能够正确认识中医并支持中医,则中医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内、外”则是指国内和国外宣传相结合。在现阶段,据报道可知,国外对中医药的宣传要优于国内,国外对中医的宣传更注重其自身特色和基本特点。据国内、国外宣传的经验以及各自优缺点的对比,二者可互相借鉴,以让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5.4应该让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中医,特别是媒体,新闻界,广泛、积极宣传中医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匮乏,不管从基本国情还是国民经济来看,大力发展中医药都是利国利民的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就一直都很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0031001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合国中医药条例》从法律上确定了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但是尽管如此,中医药在社会上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是未尽如人意,探其究竟,这与我们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未到位有很大关系。如对中医的宣传工作“束之高阁”,老百姓只能“敬而远之”了。有着广大读者、听众、观众的非医类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很少有专门介绍中医的栏目或节目。因此除了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外,还必须配合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和载体,对中医药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性立体宣传,使中医药深入人心。这就让社会各界更广泛地关注和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从而为国家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邵培仁.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5.

  [4]张庆祥.中医科普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39.

  机会从来不会一直等待着你,需要你时刻做好准备去抓住它。在曾经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谁会去考虑哪些食物有营养哪些食物没有营养呢?谁会梦想着有一天成为一个营养专家呢?

  六七十年代有很多的赤脚医生,唐大寒的从医生涯也是从赤脚医生开始的。后来,他获得了一个去卫校学习的机会――专业。卫校毕业后,唐大寒回到县里的基层医院当一名男。唐大寒有很强烈的敬业精神,他勤奋、爱学,什么工作都抢着干,表现积极突出。几年后,被保送进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疗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时,正好赶上国家重视教育,唐大寒被作为优异生留校。当时许多人都选择了当老师,但是唐大寒却选择了当一名临床医生,他喜欢在病房里穿梭,更好、更直接地为病人服务。

  虽然唐大寒对很多临床学科都非常感兴趣,但他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永恒的内分泌科或心血管科大夫。1984年,国家卫生部开始重视临床营养工作,唐大寒所在医院在湖南率先成立了营养科。唐大寒心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营养迟早会受到重视,也许15年以后营养科就会由冷门变成热门。于是,他在1985年放弃了从事8年之久的临床内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临床营养科,开始学习和研究营养。先后参加了上海营养食疗函授班,又在1986年考取了本院内分泌科的在职研究生,成为我国著名内分泌营养代谢专家伍汉文的学生。

  刚进入营养科时,唐大寒参加了所在的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开设的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学习,并与其他学生一起做实验,为其今后的临床营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营养工作中,唐大寒发现他之前的医学临床工作经验非常重要,对他帮助特别大。理论学习,实践起来与临床医学不相同,唐大寒身边的任何大事小事他都认真去做,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都当老师去请教;他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特别是积极参与治疗饮食的全部过程,无论是看营养门诊还是日常营养会诊,他都会认真对待,以致在营养方面的实战工作经验得到很快提升。这是他的事业追求,所以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自医疗体制进入市场化改革后,由于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终止和临床营养科无法给医院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等原因。于是,临床营养工作不被医院重视,很多医院甚至撤销了营养科,所幸的是唐大寒所在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还保留了营养科,但是营养专业工作人员由9个人逐渐减少到了4个。那时候,医院营养者不仅没有地位,而且开展工作也相当艰难,甚至当你告知别人是从事临床营养的都会有人感到不理解,于是,许多同行都纷纷改行。唐大寒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做自己的,继续追求自己的事业!将自己的营养事业进行到底。”

  作为一个专业的营养师,在唐大寒看来,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和营养学理论,而且也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最关键的是要善于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还有,对相关的知识如食品加工技术、烹饪原理、药理知识等也一定要有所了解,才能运用自如地指导病人或居民的饮食营养实践。生活中的唐大寒,对烹饪技巧、刀工也很有了解,在家里还经常亲自主厨。他开玩笑说:“如果自己不会做饭不会做菜,指导病人饮食的时候,等于是外行人在给内行人做指导,这样肯定不行。”

  唐大寒对营养研究,从来都是严谨,精益求精的。他继续在工作中总结,并收集资料,也写一些营养方面的文章,医疗工作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忙碌了,他乐在其中。他还经常与农业种养殖、食品加工、药膳食疗及餐饮大师等营养相关方面的专家一起进行交流,学习他人的知识,让自己更加智慧更加渊博,也更加专业。

  2000年前后,唐大寒的工作思路进行了调整,除做好日常工作外,经常深入社区进行调查,了解居民对饮食营养知识的需求,并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进行科普写作和健康教育。至今已发表了很多深受读者欢迎的饮食营养科普文章,编写了很多科普书籍;也经常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给大众做健康知识讲座。

  1996年,唐大寒开始编写他第一本科普书籍《糖尿病饮食治疗》(现名为:《糖尿病饮食营养治疗120》),他与周智广教授合编,差不多两年时间才完稿。但是书籍编写好以后,出版又遇到难题,很多出版社都不愿意承担风险,要求付风险保证金,并以需要修改为名退稿。唐大寒信以为真,每次都回去仔细修改,但是修改都是手写的方式,修改了六七遍。直到2002年,遇到了人民军医出版社的社长,社长对糖尿病比较关注,同意出版。终于经历了6年时间之久,这本书出版了。后来才又相继编写其他的书籍,已经完稿的《糖尿病营养师》科普书籍也即将与读者见面。

  唐大寒为社会各界人士做健康知识讲座时,不断更新知识,经常变换课件,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讲不同内容的健康营养课程,一年的讲座多达30场。唐大寒认为:只有营养知识慢慢普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才会发生良性改变,直至影响整个社会。

  唐大寒教授想通过杂志对广大的糖尿病病友说:“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饮食控制非常重要,可以说:失去饮食控制的任何治疗,都将以失败告终。只有好的膳食,没有绝对好的食品。均衡饮食,适可而止,这才是饮食的真谛。而且,一定要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

  唐大寒,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教授、 高级药膳食疗师;湖南省科普作家,兼任湖南营养师协会会长、湖南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湖南药膳食疗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公共营养师)考评员、《东方食疗与药膳》杂志编委、常务理事、《糖尿病新世界》杂志顾问等。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病房走廊两侧整齐地挂着几十幅情趣盎然的漫画,旁边配有短小幽默的打油诗,科里的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经过时常常忍不住停下来欣赏,随之开心一笑,其他科室的患者也闻讯赶来欣赏。这些诗画都是中医肿瘤科主任李佩文教授的作品。病人们说,李教授的养生诗画很好看,既帮助他们学到了养生保健知识,又帮助他们悟出了一些生活哲理,鼓起了战胜病魔的勇气。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笑是最便宜的灵丹妙药。李佩文教授也常常对患者和同事们说,乐观、开朗、愉快、喜悦的情绪,能增强并能极大地活跃人的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延长人的寿命。

  李佩文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研究工作40余年,他认为一位真正合格的医生除了脚踏实地地做好医疗工作之外,还要大力普及和推广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宣传米博体育,让良好的健康观念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走进生活。

  在长期临床实践和与肿瘤、癌症患者接触中,李佩文观察到有的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手术后10多年仍健在;而另一些患者由于性格脆弱,或是由于长期疾病折磨,养成了悲观、消极、焦虑、烦躁的心态,对术后期治疗和康复十分不利。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中人的精神活动与疾病的关系密切的观点,李佩文认为调神养生对肿瘤、癌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格外重要,肿瘤临床工作应强调“治病先治人”,只有让人们放下心中的包袱,才能以平常的心态来面对疾病,战胜疾病。

  同时,肿瘤、癌症的发生与患者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也有密切关系,许多患者对日常养生保健知识十分缺乏,这让李佩文感到痛心。而传统的健康科普宣传往往苦于呆板的说教,医生对患者讲了较多的专业术语,患者听不懂、记不全,效果并不很理想。如何把健康科普宣传做得更加生动形象?由个人爱好和兴趣人手,李佩文教授找出了自己独特的表达途径。

  或许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李佩文看到了比常人更多的生死离别和悲伤泪水,通过画漫画放松自己,给自己找乐,一直是他的爱好和养生法宝。他认为漫画是幽默的一种表现形式,最具有亲和力,易使人接受。能让别人开怀地笑,自己也就乐在其中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目前,由于农村工作环境不好、医疗设备落后、生活待遇较低,中国广大农村很难吸引和保留医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医疗卫生人才。因此,培养一批适应农民需要的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简便廉验”的诊疗方法,以及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的防治手段,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农村的实际,大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中医人才,是保障广大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必由之路。

  我国乡村医生的形成与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农村缺医少药,为了满足卫生防疫工作的需要,由村里选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到县医疗卫生防治机构进行短期培训,学会常用预防接种、卫生防疫和小伤小病的处理技能,成为本村不脱产的卫生保健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求医问药,农村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1965年,主席发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国家提出“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医有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医疗卫生目标。为了贯彻落实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全国培训了一大批“赤脚医生”,为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这一创举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到1978年,全国农村有“赤脚医生”、卫生员和接生员约500万人,农村医疗保障覆盖率达85%以上[1],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我国的平均寿命已从1949年以前的35岁上升到1980年的68岁[2]。

  “赤脚医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方便农民看病的一支特殊卫生队伍,在我国经济落后缺医少药的特殊历史时期,为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马勒在我国进行了多年考察,认为“中国的模式”很值得总结和推广。1980年,WHO和我国卫生部合作,建立了WHO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广东从化合作中心[3]。该中心通过培养卫生人才,总结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经验,接受WHO的官员、会员国卫生部长、高级卫生专家的考察,举办国际卫生讲习班和筹办国际卫生会议等活动,将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经验推向世界。

  1985年,我国停止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对农村卫生人员进行考核,授予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当年有125万“赤脚医生”参加了考试,1986年有64万被授予乡村医生证书,后来通过培训,又有一些村卫生员通过乡村医生资格考试[1]。新的政策制度导致农村医生减少了一多半。截至2004年底,我国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8.3万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为1.37人,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2个[4]。乡村医生通过培训和考试后,虽然“学历”有所提高,但人员数量与70年代相比大为减少,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虽然西医知识有所提高,但中医知识逐渐减少,甚至几乎不了解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也有所减弱,有的只是卖药。目前,在岗的乡村医生中,除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过中医或“西学中”培训的人员以外,很少有人能运用中医的方法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我国现行的乡村医生培训主要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由县卫校和卫生机构实施,培训目标没有定位于农村的需求和乡村医生的需求,培训内容主要是国家有关考试内容,一般以获得学历或行医资格为主要目的。这种培训方式、内容和目的与农村医疗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培训目的上,以学历教育为主,学习内容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实际医疗技能培训较少,培养出来的乡村医生只能开一些常用的西药,不会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诊断疾病,不会用中医的非药物疗法治疗疾病,传统的医疗方法和中药使用率在农村逐步萎缩,客观上导致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以前更为突出。②在培训内容上,以西医教育为主,以治疗为主,没有中医养生保健教育,没有中医非药物疗法教育,不适合培养农村医疗全科人才,不利于预防保健工作开展。③在培训方式上,主要局限于县级卫生机构组织的培训班和函授教育,这种培训方式不能满足乡村医生的需求。乡村医生差异性较大,需要多元的培训模式,需要到实用技术好的医疗地点,开展实地临床教学,接受实地进修和临床指导。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南北气候、生活习惯迥异,疾病谱广,防治任务大。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又恰恰是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在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对医疗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乡村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以下素质和能力。

  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以单科治疗为主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疾病谱的变化。以全科为主的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对于解决农村许多常见病、疑难病、地方病等问题,却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简、便、廉、验”的治疗手段,非常适合广大农村社区和家庭,因此,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需要培养一大批能满足农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全科中医师。采取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治疗方法,既能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又能降低医疗服务成本,还能够促进农村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全面展开。

  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来看,中医非药物疗法在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情况下,可以满足农民看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需要和日常强身健体的要求,即使在重大疾病如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采用艾灸、针刺等方法,也可减轻或解除许多患者的痛苦。中医非药物疗法如针刺、艾灸、推拿、点穴、刮痧、拔罐、砭术等,不但可减少疾病发生、加速疾病痊愈,而且还能减轻患者负担,缓解医疗机构压力,减少国家财政支出,符合广大农村的需求。尤其是中医非药物疗法还能解决西医没有很好方法解决的疾病。在我国农村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需要培养大批掌握非药物疗法的中医实用技术人才。

  健康科普工作对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指导农民健康消费、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非常重要,积极推进健康教育、普及医药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面。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外感之类的一般病症,现在已经很少动用皮下注射了,美国还规定抗生素产品必须附有警示说明,提醒医生避免开出不必要的抗生素处方,以控制抗生素的滥用。2000年,我国某医院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5]。又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协会的调查,北京地区10家甲等医院的注射剂使用率在10%左右,农村有些地方30%~50%的处方中都含有注射剂,而欧洲国家这一比例只有4%[6]。我国农村现在抗生素、点滴、针剂滥用情况十分普遍,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如乡村医生最常用的药物是抗生素,他们把抗生素当成消炎、祛火药,一般感冒、发热都用。实际上,农村常见病中真正的细菌感染并不多。因此,从维护农民健康的角度出发,需要普及健康科普知识,让农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了解抗生素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养生保健知识,使农民正确认识和对待常见疾病,纠正不开吊针等于没有看病的错误认识,这就急需培养一批医疗卫生保健科普知识宣传人才。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再是以是否生病为标准,而是要使人们的心理、生理和生活方式都健康。建立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主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乡村医生行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乡村医生必须加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学习,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帮助广大农民提高自身对疾病的控制能力和自我保健的意识。

  总之,乡村医生的培训内容必须突出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农村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

  [1] 王 斌,龚幼龙,赵新平.中国乡村医生的演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0,14(11):12-13.

  [3]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卫生志[M].广州:广州出版社, 1996.50.

Copyright © 2012-2025 米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沪ICP备18042196号-1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

电话:400-26031998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米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